備受期待的《闇龍紀元》系列重啟之作《闇龍紀元:魔帷守護者》,原被視為BioWare重振RPG實力的關鍵。然而該作表現遠低於預期,在Metacritic上僅獲得7000名評分者給出的3/10用戶評分,銷量僅150萬套——比EA預期低了50%。這使得業界對BioWare未來項目(包含《質量效應》新作)產生嚴重質疑。
目錄 | |
---|---|
《闇龍紀元4》的曲折開發歷程 | |
BioWare關鍵人才流失 | |
《闇龍紀元4》對《質量效應》的失敗借鑒 | |
《闇龍紀元》系列是否終結? | |
《質量效應》的未來走向 |
《闇龍紀元4》的曲折開發歷程
本作在發售前經歷了近十年的概念轉變。2015年《闇龍紀元:異端審判》成功後,BioWare曾規劃在2019-2024年間推出三款《上古卷軸》級別的RPG續作。但資源先後被調往《質量效應:仙女座》與《冒險聖歌》,導致「Joplin」線上服務版本在2019年隨《冒險聖歌》失敗遭棄。重啟的「Morrison」項目最終成為《恐懼之狼》(後更名《魔帷守護者》),這段開發史充滿反覆轉向與動能喪失。
BioWare關鍵人才流失
發售後的架構調整使BioWare員工從200人裁減至不足100人。重要離職人員包括:
- 首席編劇Patrick與Karin Weekes(《質量效應》三部曲、《闇龍紀元:序章/異端審判》)
- 遊戲總監Corinne Bouche(轉投新RPG工作室)
- 角色設計師Cheryl Chi(轉至Motive工作室)
- 創意總監John Epler(加入Full Circle團隊)
雖不意味工作室關閉,這些流失代表機構知識的重大斷層。
《闇龍紀元4》對《質量效應》的失敗借鑒
開發團隊大量參考《質量效應》設計:導入《ME2》隊友系統與《ME3》神堡式互動。但關鍵執行層面出現失誤:
- 世界狀態僅能繼承《異端審判》決策
- 索拉斯、莫瑞甘等經典角色未被充分運用
- 簡化系列標誌性的複雜主題敘事
- 對話系統缺乏決定性分支
最終成品成為一款合格動作冒險遊戲,卻同時辜負RPG與《闇龍紀元》之名。
《闇龍紀元》系列是否終結?
EA高層暗示本系列或許更適合轉型線上服務型遊戲,執行長Andrew Wilson強調多玩家與參與機制已成業界標準。財報顯示現階段EA將資源集中於運動遊戲與《戰地風雲》系列。雖然鐵桿粉絲依然存在,續作開發可能需要多年重建,甚至徹底重塑核心玩法。
《質量效應》的未來走向
當前由縮編後的BioWare團隊進行前期製作:
- 由Michael Gamble等資深成員主導
- 目標畫質超越《魔帷守護者》達到照片級
- 可能串聯原始三部曲與《仙女座》劇情
- 預計不早於2027年推出
新作背負極大壓力,必須避免重蹈《魔帷守護者》開發覆轍,為經典科幻系列交出合格續章。